孟继兵官方网站
http://433.diaosu.cn
孟继兵首页>文章>正文

古韵今传

更新时间:2024-05-16 12:30:15 作者:mjb_79425


古韵今传

——浅谈中国传统雕塑技法之线刻在现代雕塑中的运用

    “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用这句话作为开头,并不是因为它被大家所熟知,而是自己现在的心态正有点这种意思,其实与要说的没有多少关系,就当是对古人的一种勉怀吧!
说到中国传统雕塑技术法,可以用博大清深来形容,这是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分不开的。古代的艺术家和匠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传统,仍然是雕塑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中国雕塑艺术界,已形成了兵分两路的艺术发展趋势。一路是中国现实主义雕塑艺术的延伸发展;一路是西方现代影响下的中国现代雕塑艺术的新开拓与发展,前者继续延伸新中国成立50年的前30年的现实主义道路,抛弃了对艺术家艺术个性的束缚,抛弃了片面强调“突出政治”,而后者在进近20年来,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开拓的出一条发展中国现代雕塑的新路子涌现出了一批中青年雕塑家。他们在继承传统雕塑技法的基础上,要更好的把中国传统雕塑的精神一步一步的向前延伸。
作为中国传统雕塑技法中最为突出和普遍的使用的线刻技法也在现代雕塑家的作品中得到继承和充分的发扬。


    前一阵我们系上组织到四川、河南进行古代雕塑考察,看到的东西很多,我一时也很难出头绪,首先从汉代的东西开始说起,在重庆有大幅的画像石(石壁画),画像砖;成都有汉代的陶俑、舞俑、说书俑、乐山有汉代的崖墓、浮雕,内容十分丰富,尤其是浮雕和线刻,我从前看到一些汉代东西,总是一种想法,以为汉代的浮雕和石壁画没有什么区别,所谓浮雕,只是把线刻的空白刻的低一些就是了,只写线刻的进一步变化,比较原始。譬如,武梁柯石刻,孝堂山石刻,但这次看过之后,改变了我的看法,这次所见的崖墓里的汉代浮雕与汉代石溯是一样的就是体积,有起伏、有明暗、有立体感的真正的浮雕。因此而知,武梁柯石刻、孝堂山石刻、以及沂南与画像石就是线刻。是有意为之的一种风格。这让我想起了位于云南省曲靖市由泻宜贵、刘威制作的大型浮雕《诸葛亮与孟获》其中主要采用技法就是线刻为主,整幅作品,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技法的精随,大量人物、动物、建筑棚棚如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传统技法之线刻的力量。

    陵墓雕塑中线刻技法体现最淋漓尽致的应当属西汉霍去病墓石雕群,整组石雕巧妙地运用了原来天然岩石的外形而略作加工,将圆雕和线刻的手法综合利用。其主体雕塑马踏匈奴石雕,以硕大的花岗岩雕出一匹战马将匈奴侵略者踏翻在地,整个雕塑浑然一体,突出大体大面,凶奴采用简单线刻处理,使他的恐惧更加生动,而通现代雕塑中如:何鄂的"黄河母亲",其饱满的形体与阴柔线刻相结合,正是把霍去病墓石雕精华进行吸收,而且加入了个人的、现代的形体观念,将形与线、线与神充分的延伸开来,还有盛扬的“小星星”,龙绪理的“丝绸古道”等都或多或少的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雕塑技法线刻的魅力。


    中国雕塑的"老传统"延续数千年,它的内容非常丰富,线刻的表现形式在世界艺坛中独树一帜。在我们老祖宗的手里,雕塑语言经过千锤百炼,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应该说,我们现在孜孜以求探索的多种表现形式,他们都曾经涉猎过。他们的成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尤其在写实与写意的结合上,在形与神的关系的探索中,传统雕塑积累的经验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20世纪以来,我们注意供鉴西方雕塑,在学校教育中,要以引进西方雕塑的教学万法,没有把传统雕塑的创作万法与传授万法作为我们学习和继承的主要对象,我认为这写中国当代雕塑教育的一次失误,那么中国传统雕塑技法在当代雕塑发展中应不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呢?

    首先,中国造型艺术往往追求一种精神美,意象美。这种追求不能不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中去寻找。从中国文化的高、低两个层面上看,高层是先哲及理论家的著述中的思想,如孔子的“以天合天”,“凝神”等。低层面是民俗与宗教中的体现出的观念,这一层面主要表现的是天地崇拜,万物有灵论,这种审美心理导致了中国当代雕塑艺术创作过程中象征性表意手法的运用,象征性并不是中国雕塑的独有,但却只有中国将这些精神贯穿在她几千年的雕塑作品里而成为它的显著特色。这从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中可以看出,商周的青铜器造型设计生动,造型洗练,秦朝的兵马桶,无论车马兵器,工具的造型,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写实逼真的造型,技巧都使人们对中国古代的造型能力刮目相看,汉代雕塑气魄雄大、古拙、富于动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更是雕塑的一大奇观;隋唐代多姿多彩有明器及人物雕塑造型上更多独具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技能当属线刻,其是与中国艺术文明一脉相承的。

    再则中国古代雕塑造型的表现语言就是线条,是多样的流动的自由美,中国的绘画艺术尤其强调用线造型,传统人物画的衣纹有十八描之分;同样是现在中国古代雕塑中常有一种行云流水,骨力追风的线条之美,有如音乐的旋律。

    在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中,曲线造型和多用线刻表现成力其一大特色,自周及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曲线造型的特色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春秋战国时期等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带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文化的繁荣,各家各派思想的激烈交锋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以及墨子爱人、非功 思想都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尊严和价值。雕塑受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形态表现 出柔和、灵动和优美。最明显的例子是很多雕塑都倾向于一种流线造型。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虎形雕塑都以曲线为基本造型特征,典型例子如春秋晚期的其它钮饰极尽曲线造型之能事,这种造型特征一直影响到南北朝时期的帝陵雕刻,此后的中国雕塑艺术基本上保持了曲线造型的基调而且延续到了当代有形无形地作用于当代雕塑家的创作,在中国很多现代雕塑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综合了线刻与圆雕结合的手法,这种手法在上面我也有所说明,这种手法甚至出现在大型城市雕塑中,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当代雕塑造型思想对于线条美的重视。

    其次,隐藏在线刻技法之内的也就是中国人强调的内在精神的表现,“气韵生动”则是其最高的境界,中国画论、书论都对艺术作品中的“形”与“神”的关系有大量的论述,东晋顾悄之绘画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形写神”“气”是中国哲学的根本概念,南朝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描出“绘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美学上的气韵生动是艺术作品中超越于外在感性形象之外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感生命力,是艺术家主观精神力量与自然宇宙内在生命的统一。南齐书法家也提出“书之录道,神彩为上,形质资之”,唐代艺术家把艺术分为神、妙、能三品,认为“风骨神气者居上”。中国诗论文论对这一间题也有许多论述,唐代诗论家司空图提出诗歌当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对以后诗歌的发展产生大的影响。中国古代雕塑虽多出自匠人之手,不像绘画多由社会上层有较高修养的文人大夫所创作,但它所表现出的内在特质却与绘画同出一辙。强调灵性、意趣、创作手法不拘泥于事物原来的面,有适当夸张变形,但又不完全脱离现实是一种情与理的结合,重写意与传神,突出内精神,这与西方雕塑的理性精神形成鲜明对照,西方传统雕塑强调真实再现自然,直到近代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雕塑才逐渐突破了写实的传统,出现一系列具有革命意义的艺术思潮和流派,雕塑也相应出现了像享利·摩尔,这样的现代藏雕塑大师。在中国人看来,“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这样的审美观显然渗透到雕塑领域,不少古代雕塑作品反映出这样的艺术特色"在成都附近出土的东汉 《击鼓说书桶》是其中较有代表的一件,陶俑动作夸张,塑造手法质朴,桶的每一个部位都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那手舞足蹈的动作和兴奋激动的表情,让人似乎看到了当时热烈的场面。中国当代雕塑在追求雕塑艺术内在精神的层面上和传统雕塑是一致的。

    从上面特点,不难看出中国的传统雕塑技法和现代雕塑造型艺术形式的一致性、相关性,对于传统造型,我们只有在深入领悟传统的艺术精神,充分认识来自现代西方的各种设计思潮的基础上,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才能打造出符合新时代的民族形式,才能让中国传统雕塑技法在现代发扬光大。


    新中国建国以来的雕塑事业的奠基者,大部分是20?40年代从国外留学归来的学者以及他们培养起来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中国雕塑发展的基本面貌。50年代,我们从苏联系统地接受了他们的一套教学方法,又派生了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培养了建国后的最初几批生力军,造成了以西万和苏式雕塑中写实风格为主的一统天下,从而也就形成了中国的雕塑史发展到上世纪末突然中断,继之以陌生而熟悉的面貌出现。
60年代的雕塑界面貌,止于“文革”前夕,较之50年代有着显著变化。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传统雕塑艺术精神上对雕塑形式感的追求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就。逐渐摆脱了50年代雕塑中以表现情节内容为主的倾向,注重与靠所塑对象本身去“说话”,从而也就更富有雕塑感,其中以《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渡江腾利纪念碑》,最为著名。两件作品依稀可见中国的传统雕塑技法线刻的魅力,60年代雕塑创作中崛起的一个高峰,是以四川美院的作品为代表的,他们将所接受的西方科学造型手法与传统技法相结合,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就以渡江腾利纪念碑浮雕来说吧,整幅作品采用碑式造型,配以浮雕点缀,几组浮雕造型虽以渡江前后现实为源泉,但不是被动地“描线”而是主动地表现,突出的是形象造型本身所渗透出的精神力量。人物形象简节生动,主要是采用线刻为主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雕塑写实技法,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而就线刻这种技法的使用上,除了尽量向传统雕塑所追求的线条美,气韵生动,等审美经验上靠拢,更加可贵的是其融合了西万写实主义审美情绪,我认为这不仅是传统雕塑的艺术理念得到继承,而且从新层面上,丰富和延伸了传统线刻技法。反映出雕塑家审美情绪的显著转变。

    80年代以来,随着“四人帮”的垮台,雕塑创作又有了生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政治及形式与内容等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特殊关系,相对地获得了较为自由而广阔的创作天地。传统线刻技法的运用也随之兴胜,仔细想来,中国传统雕塑线刻技法从其含意上可以看出,它不只是雕塑创作中的一种手法,而是包含了那种高层建领式的,理智的、对生活进行概括和提炼的,比某些生活现象本身容纳更大含意的,也即更接近雕塑本质特性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象征性的特点。

    我国自古就有着创作和欣赏具有象征性艺术的传统。霍去病墓前石刻的构思与布局,唐陵前雕刻的层层递进的设置,都是以不表现所要表现的对象本身。而借"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的经验条件下的某种昭示和联系,以使被象征的内容得到强烈而集中的表现"的典范。随着时间的推移,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经验的积累也在不断丰富和提高,其实在欣赏活动中,人们看到象征物时,并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理解它所指示的意义,也就是雕塑手法所引含的另一种内容,又如,刘政德的《寓言组雕》,整组雕塑以线刻为主,但是它所采用的线刻有别于传统雕塑线刻所显现的特性,而是正如我上面所分析的一种发展的,发扬的,延伸的,象征性的特点,雕塑造型简节,独特,用线的折解、组合,构成予以表现,作者独具匠心,在我看来,这件作品是这个时代不多可得的,尤其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雕塑线刻技法起了重要的作用。

    90年代以后,中国雕塑艺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各种观念的现象,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其中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具有中国雕塑艺术内在精神和当代现实相容和的作品,开头己有提及在这就不说了。

    中国近三十年来,传统雕塑的概念与模式早已泛化与外扩,传统雕塑线刻技法在现代雕塑中运用也极其广泛,不管是手法还是在精神都得到了弘扬和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本文主要论证的。然而。当代大批雕塑家关注焦点己不在雕塑本身,而是在雕塑的边缘或者边缘之外的领域进行探索和创造,这也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一些进步吧,但是我们同时看到在机械而非手工化的物质实体的构成中,体现了艺术观念新的表达万式与创造丰富的视觉造型的无限可能性,但是,弱化了本民族内在的艺术精神,是倒退推动进步,还是进步舍弃倒退。

    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